——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以加快建设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为重点,全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种功能。
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的单位和专业户已达4万家,年产值和进出口贸易额达2000亿元,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我国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总体上还处于资源短缺阶段,种源不足和技术落后仍然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初步测算,我国现阶段野生动植物原料缺口货值达500-600亿元,许多生产经营活动只能实行限产措施,因此损失了数千亿的产值。加快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做好种源储备、技术攻关、产品开发、资金筹措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沙产业。以发展沙区灌草饲料、沙漠观光、中药材、太阳能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
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其中可治理沙化土地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可以加剧贫困,但只要科学利用,沙化土地同样可以带来财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沙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5个大类、上千个品种的大产业。但是,我国沙产业仍然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我们应该在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的前提下,突出抓好资源培育,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着力开发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灌木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中药材生产与产品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经济林果种植与精深加工、沙漠旅游、沙区风能和太阳能等支柱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沙区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可以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核桃县、红枣县、板栗县、花卉县、竹子县等和林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够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支柱性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有望形成五大格局、六大产业集群
业内普遍认为,根据我国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森林资源特点和对林产品的需求,未来我国十大主导产业有望形成五大基本格局。
一是大兴安岭、东北区。该区域商品林发展的重点是用材林。新中国成立后,该区一直是国家木材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过量采伐,可采资源锐减。今后数十年内,该区用材林资源将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仍然会成为国家用材林基地。二是华北区。该区域商品林发展以苹果、梨、大枣等特色果树林为主,同时适度利用沙荒地,加快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四旁树发展,提高林产加工业对木材需求的自给率。三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区。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商品林发展应坚持用材林和经济林并重。用材林发展重点在于提高森林质量,同时开足马力加速杨树、桉树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发展,在南部适度发展珍贵用材林和毛竹林。经济林应重点发展龙眼、荔枝、柑橘等果树林及饮料、调料、油料林,在适生区加速油茶林改造,同时加快林化工业原料林发展。四是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区。该区域商品林发展以特色经济林为主,在南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加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发展,同时适度发展薪炭林和生物质能源林,构建商品林全面发展的格局。五是西北区。该区域商品林发展以特色经济林为主。
专家认为,根据国内各区的自然条件、资源数量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状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林业十大主导产业有望形成六大产业群。
一是在东北区发展大径材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相结合的用材林基地,形成林板、林纸产业群。二是华北平原在平稳发展和提高经济林的同时,发展工业原料林和四旁树相结合的原料基地,形成经济林加工,林纸、林板和深加工的产业群。三是在亚热带地区着力发展速生、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茶叶、油茶等),形成木材供给、林纸、林板、经济林和深加工的产业群。四是在热带地区发展珍贵用材、特色林果、橡胶工业原料林基地,形成林果加工、林纸结合产业群。五是在云贵高原加大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建设力度,形成非木材资源利用、林纸(竹纸)产业群。六是在新疆,充分发挥绿洲林业潜力,形成特色经济林产业群。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