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砍树,就像庄稼播种、收获。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工商品林实行的就是这种同龄轮伐期树木耕作体系。不可否认,它在提供林产品和增加林农收入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我国是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49.0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我国树种资源丰富,但造林常用的只有杨树、松树、杉树、桉树等寥寥几种,而且以人工纯林为主导;
——我国森林面积在持续增加,但林业生产力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仍难以满足生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全国森林抚育经营现场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用了两个“最”来强调森林抚育经营的特别意义:“森林抚育经营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成为我国林业生产力低下的最大症结。”
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的进程中,森林经营模式的转变无疑是必须要牵住的“牛鼻子”。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森林经理及统计研究室主任陆元昌。他所做的中国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实践研究曾得到美国《科学》杂志的高度认可,认为其“对中国森林生态恢复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是革命性的”。
多功能森林经营让生态与经济两不偏废
记者:什么才是比较理想的森林经营模式呢?
陆元昌:我国普遍执行的单一树种轮伐期人工林经营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忽视了森林木材生产以外的其他功能;最大的危险在于土地退化,大规模的人工纯林经营产生的土地退化又将进一步导致森林的低效低值。所以,大部分地区的森林和林业需要定位在多功能经营的目标上,既要发挥经济功能,又不能偏废生态功能。森林经营本质上就应该是以多功能开发利用为目标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就是实现森林多功能经营的一条可行途径。具体来讲,在一个特定的立地条件下,如果我们培育的森林和完全自然状态下该立地上生长的森林有相似的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和演替动态,就会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以抗拒各种物理、生物和人为的干扰,其生物多样性和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将达到一个满意的水平,经营这种近自然森林就能以较少的经营投入而获得较高的产出。所以,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就是结合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自动性和经营技术能动性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记者:请您举个例子,来说明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成效。
陆元昌:我国就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开展的以针阔混交林和珍贵用材树种为特征的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哈尔滨市林业局在山河、转山和丹青河林场开展多功能近自然经营试点,12年来,已经培育出优质森林20万亩,3处试验点的每公顷蓄积量接近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总体来讲,我国多功能林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而且效益还不稳定。
德国是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个工业化水平很高、人口稠密的国家,却仍保持着3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林业的整体战略从轮伐期经营转向近自然经营,目前,其森林每公顷蓄积量超过3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我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德国的林业不仅满足了8000多万人口的生态需求,还养活了国内200多万家林业企业,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记者: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上,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与传统的森林经营哪一个更划算?
陆元昌:在前期投入上,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更多地利用自然更新,可以省去种苗培育和整地造林等大笔费用。
在林分生长抚育成本上,两种模式的工作量和成本相近,但多功能经营的林木质量要高一些。
在采伐作业成本上,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择伐成本是现行皆伐作业的2倍多,每次收获的产品数量较少但价值较高。从整体上看改进的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经营的能力和技术要求更高,资金投入水平也更高,但森林的整体生产力和经济效益都高于同龄林人工林经营,并具有生态环境支持和自然保护等其他功能。
森林抚育经营要既见“森林”也见“树木”
记者:我国目前的森林抚育经营既有计划、实施方案,又有作业法,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
陆元昌: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工作一直把重点放在了造林绿化与森林采伐这两端,却忽视了森林生长与经营这个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科技含量最高的中间过程。
目前的森林抚育经营计划往往是项目式的、一次性的,缺乏整体设计。森林经营要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作为计划的时间单元,参考森林所处演替阶段、林分结构、树种竞争和个体差异等不同维度的经营生态学特征,才能制订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抚育经营计划和措施。缺乏经营的完整性思考和设计是我们森林经营目前的弱点之一。
另外,森林具有地域性等差异,南方和北方的森林,不同树种、不同林龄的森林不能采用同样的抚育经营方式。但我国现在的森林抚育经营“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地方性技术规程不足,缺乏针对不同森林和林木的个性化培育。
实践中至今没有建立起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体系,用项目替代森林经营方案,直接导致森林经营失去整体目标,经营技术体系难以落实。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